欢迎访问《电气时代》杂志社官方投稿处 投稿咨询:

主管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国内统一刊号:11-1244/TM

国际标准刊号:1000-453X


版权信息

联系我们

 
确保电气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新办专业,于2001年被批准办学,2002年9月首次招生55人,2006年7月首届毕业生毕业。
  新专业在申报之初的论证重点:一是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二是办学条件。社会需求情况首先着眼于省内,还要着眼于全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办学条件,主要是新专业的自身条件,包括该专业已有的师资队伍、实验实习条件,学校对该专业硬件建设的财力投入保证等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申请之前就切实做好专业论证;专业设置后制定了符合云南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以确保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新专业的自身条件。通过八年多的建设,该专业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较多的经验和成绩,使得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确实得以提高。下面就电气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如何提高电气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途径进行简要论述。
  一、提高电气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的主要困难
  无论从教育理论还是从教育实践看,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条件,主要指设施设备条件和师资条件,二是进行教育的方式或培养模式,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分离。由于是新开办的专业,实验和实习设施设备都比较缺乏,师资方面的配套更是相形见拙,大部分都是缺乏教学科研经验的年轻教师;在教育模式和培养模式上都必须进行新的探索,既要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模式又要符合云南的实际情况,既要确保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又要为学生的出路着想。这些都是必须面对和要着力解决的。
  二、提高电气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和途径
  1.面对社会需求,积极开展调研,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设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等几个专业方向,具有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计算机技术与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特点。作为新开办专业,必须结合云南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调研,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以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来满足社会需求。该专业申报时,恰逢云南省电力改革和全国性的农村电网改造,使得电力行业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行业对电力工作者计算机应用能力、控制技术等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经过学院的多方调研,针对云南丰富的水电资源和近几年建设了大量的中小型水电站急需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实际;针对云南属农业省,农业的电气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急需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针对云南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电网改造后急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确定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向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强弱电结合,并着重以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为专业特色,培养高素质农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必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就业也将有广阔的市场。
  2.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农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时代要求和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现代职业人的素质要求,继而按岗位群和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因此,本专业以“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新专业的立足之本,本专业从学院的现状出发,通过确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新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确定专业培养方向后,如何培养出高素质农业电气化应用型人才就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的基石,培养的学生具备哪些能力完全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出“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精神。在专业申办和建设的过程中,经过到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实际调研,收集到十多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经过认真的讨论和专家论证,制定出了符合实际需要又确实可行的课程体系,以培养电力系统规划管理和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为专业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2002年、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10年多次进行了调整和修订。
  3.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专业的开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师资力量薄、教学经验少、实践知识缺乏等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依托于工程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建系之初全系有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2人,其余为初职,硕士以上学历为零。针对这种状况,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尤其是新进的青年教师,学院采取“新老结对,以老带新”的方式,通过老教师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学院结合教师岗前培训,举办教师培训班,组织公开课、示范课并进行课后研讨;在此基础上,系上通过定期举办理论教学基本功大奖赛、教案展评等活动,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争取学校、学院所给的机会选派部分中青年教师赴其他院校进行脱产学习,鼓励教师参加本学科短期培训,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鼓励系上的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提高学历,而且所有在读教师未影响教学工作;同时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了教师的学历结构和科研能力;在职称方面通过各种正当途径,提升了全系教师的职称和业务能力,至2009年讲师以上职称由40% 上升为90%以上。
  4.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为新开办专业,电气工程系一直注重教研活动,抓好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加速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1)每学期都进行集体备课,并认真检查新学期必备的教学资料。由有经验的老教师现场指导执教者备课和修改教案,帮助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思路、多媒体课件等,解决遇到的学术困难,做好技术支持,使专业教师提高了教学责任感和教学能力。
  (2)针对新专业年轻教师多、上课经验少的特点,为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及安排青年教师听课等活动,通过有经验的老教师帮带,丰富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理清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思路,在师德方面及教学各环节为青年教师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很大的提高。
  (3)围绕本科学生的课堂教学,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如系上结合“如何上好一堂课”活动,就组织青年教师进行50分钟的课堂教学比赛、中青年教师上好展示课等系列竞赛活动;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我系教师在学校和学院的讲课比赛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系教师理论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4)每学期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都会组织有关教学质量、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教学活动,由系上所有教师参与讨论,从而掌握整个专业的教学情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参与性。系里的工作多次得到学院的肯定,并于2005年获得学校“教学管理先进系”称号。
  (5)全系每位教师必须参加该专业所有学生的生产实习及参观实习,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6)在教研活动中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除担任理论课程的讲授外,必须参与该课程实验课的教学指导工作,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完成课后答疑、作业批阅,以便不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
  5.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整合新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电气工程教学团队是以电气工程系为主体成员,以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为平台,把相关教师组织起来建立教师团队可以提高教学、科研工作效率,有效解决教学、科研经常面临的时间矛盾;团队促进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交融互补、教学科研同步交流、科研和教改项目互促;教学团队能够为教师群体提供一种共同分享和提高、深层交流与合作的工作方式,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经验互补,以达到提升自己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
通过教学团队的力量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共同建设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以任课老师牵头做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老师具体实施建设。专业课程实验逐步形成了“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和参观实习”的实践教学主线,各门主干课程之间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新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较薄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开办之初也存在实验室不健全、实验仪器和设备不足等问题。2002年招生时,该专业仅有一个电工电子实验室,学院一直着重于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每年在学校的支持下都最大限度争取资金建设该专业实验室,特别是抓住2008年教学评估的机遇,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6年合计投入52万元的设备投入,建成了自动控制实验室、电机及拖动实验、单片机实验室、PLC实验室、电力系统分析实验室、电力系统保护实验室和高频电子实验室,满足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和毕业设计的需要,同时对学院其他专业和科研形成了有力的支撑,形成了强弱电结合、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实践教学平台,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100%。专业课程实验也逐步形成了“基础→综合→设计→实践”的实践教学主线。
  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将各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开拓学生视野。学院积极联系阳宗海火力发电厂、石龙坝水利发电厂和金刀营变电所作为本专业的生产实习基地和课程教学实习基地;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结合起来,部分学生直接去水电站或电力部门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同时进行就业试用考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就业工作,也开阔了学生的学科视野。积极收集各个大中型电站的资料(如鲁布革水电站等)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等,从而在各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6.完善和规范各类教学文件,使教学规范有序,注重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电气工程系所有教师对所上课程的教学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建档工作给予积极的支持,认真修订、补充和完善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验大纲、教案、教学日历、试题试卷文档和实验实习报告等教学文档材料。通过教学材料的准备,许多青年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感受到了许多老教师多年来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对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档案材料的制订、补充和完善起到了很好的启示和帮助作用,找出了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明确了今后教学与管理的任务和方向,同时使教学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于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01年至2008年期间申报完成了“工程制图”、“液压传动”、“自动控制理论与系统”、“现代测试技术”和“电路原理”等五门课程的校级一类课程建设,取得较好的成绩。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按照学校提出按照“保证质量、重点建设、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结合我系课程建设实际,取得的教学成果主要有:改革“工程制图”提高教学质量、学分制下金属工艺实习改革与探索、液压传动课程教学建设创新研究与实践、农业工程学科的计算机教学与实践、不断改进液压传动课程教学方法及提高教学质量共五项;申请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两项。
  三、总结
  总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建立之初切实做好了新专业的论证,明确了该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该专业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条主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自身办学条件建设,进行教学改革等几个方面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认真落实各教学环节,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办学,教学质量得到了充分保障,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符合了企业人才需要,同时随着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学生有了较好的专业基础、专业素质及一定实践能力,2006届、2007届和2008届学生的就业一年上一个台阶,就业形势喜人,其中在2006届初次就业率达到70%、2007届初次就业率达到80%。特别是2008届学生,拿到毕业证的学生都有几个单位待签,初次就业率达到91%。近两年,2009届和2010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0%和91.8%。近三年的初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而且学生的工作单位大部分都是各地区、县的电力公司和供电局,学生分配后工作稳定、收入和工作待遇都很好,学生对工作单位也较满意,工作积极性高,在工作中能尽职尽责。企业的反馈也认为我专业毕业的学生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踏实,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都希望以后再来续签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多年的高就业率说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符合社会经济的需要。这些经验和成果为新开设专业的建设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在学院后续的新专业(如工业工程、车辆工程)建设中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