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电力教育》杂志社官方投稿处 投稿咨询:

主管单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电力教育协会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0079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776/G4

版权信息

联系我们

 
环境友好的农村水电工程

摘要:该文回顾了我国农村水电发展历程,总结了水电建设中环境保护的三个阶段,并重点提出了在农村建设中加强环境保护的一些有益做法。


关键词:农村水电工程 环境保护 小水电 CDM机制

  中小型水电站(农村水电工程),因为没有大的移民和淹没问题,涉及流域范围小,能够比较准确地弄清水库及电站周围的自然情况 (森林植被、水土流失、野生动物、自然景观等),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环境的扰动较少,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就较小。然而,由于和大型工程类似,中小型水电工程同样要修建道路、架设输电线路及建筑小型水坝等,小水电的建造仍然会使自然环境遭到一些破坏。

  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通过回顾农村水电建设中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引起本行业各方面的重视,认识到开展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迫切性,从严清理“四无”(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项目,不要把本身环保清洁的项目,建设成不环保的示例,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公众渐增的疑虑;二是总结一些农村水电建设中的有益做法,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建设环境友好的中小型水电站,取得社会的支持。

  1 对农村水电建设中环境保护的回顾

  农村水电建设环境保护的工作与我国农村水电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 自觉自愿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30年(1949~1979),环境保护的工作属于自觉自愿,项目的实施方根据自身的想法做些工作,环境保护的要求基本上是空白的。这段时期为农村水电建设的始发期,农村水电主要是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照明问题,电站规模小,全国总装机容量仅6.3 GW,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小。

  1.2 认识觉醒阶段

  改革开放20年,为了解决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问题,小水电得到较大规模的开发,同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概念,并加入了一些工作内容。如执行由水利部水力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989年颁布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SDJ302-88)等等,大多数是按照大水电的程式进行,没有农村水电的特色。

  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利部颁发的《小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程》与《中小河流水能开发规划导则》等虽已提出要对“小水电建设项目环境生态效益和影响作出综合评价”,但还只是定性的规定,没有量化指标,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起步。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全国“电荒”的宏观背景下,开发小水电的经济效益凸现,全国出现了民企投资小水电的高潮,在这个浪潮中,除了加速推动小水电发展的积极意义外,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小水电生态保护和环境影响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业内人士已经开始认识到开展这项工作的迫切性,这一段可称为认识觉醒期。

  1.3 积极实施阶段

  到21世纪,加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新的工作内容增加进来,如小水电与CDM机制的研究、小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小水电开发资源成本的核算研究等。另外,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启动,积极发挥了农村水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正面作用,实施这项工程每年可减少木柴消耗1.89×108 m3,保护森林3.4亿亩,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61×108 t。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每年可获直接生态效益360亿元。近几年,农村水电在继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促进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通过CDM项目可以获得部分资金援助和先进技术。cdm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新的国际合作机制。如何了解和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一机制,使之服务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已经建立cdm的管理机构,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在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cdm项目的实施。小水电项目是最好的cdm项目。

  2 农村水电建设的有益做法

  2.1 做好前期勘测工作

  农村水电建设前期要勘测清楚工程区域的地貌性质和水土流失强度,调查清楚动植物生长和自然景观等情况,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规划工作。仔细了解重点工程内容如水库区、坝址区、引水系统、发电厂区、弃渣场区、临时占地区等原有的生态情况,核实有关数据,进行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总体布局、进度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落实与生态保护有关的资金。

  2.2 按规划实施 加强环境保护

  农村水电建设过程中的工作,按前期的规划认真实施,需要着重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落实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措施,对重点工程内容执行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办法。

  例如,对于施工公路沿线区,有效地预防路基坍塌、滑移及不均匀沉陷,保证路基的稳固。由于输电线路工程会对输电线架区及其周围原地貌产生破坏,在降雨及地表水流的作用下,会形成以输电线架为中心的点状水土流失区,要求在输电线路架设安装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地面植被的破坏。开挖的土石要堆放在指定区域,尽量用于回填,输电线路架设安装完成之后,对土地进行平整、绿化。机电设备的招投标,如主机设备、开关柜和电缆等,优先考虑通过环保认证的产品。弃渣场选在坝址以上的,按照方便弃渣的搬运和尽量减少工程占地的原则,在库区内的高程放在导流洞进口高程以下,水库蓄水后淹没在死水位以下,不影响施工导流和水库正常运行;坝址以下的渣场选定以后,需先将渣场内的表层植土开挖堆放在渣场的一角,并用临时草包拦护,在全部弃渣堆放完毕后,再将土渣堆于上部,这样经平整后可作为大坝绿化用地;若选择部分农业用地作为弃渣场地,最后仍然恢复为农业用地。

  施工期的生活污水要经过处理达标排放,防止对下游造成污染影响;施工期基坑及砼系统冲洗废水,一般含有泥沙和灰浆,经沉沙池沉淀后排放。施工含油废水设隔油池隔油处理,厂区和坝区生活污水经隔油池、化粪池、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排放。施工期的大气污染为扬尘污染,主要施工道路和高粉尘作用区经常洒水改善作业条件。施工中的噪声对环境和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经隔音及其它非工程措施后减少其不利影响。水库淹没区内的名木古树要进行保护性迁移,采石采砂场落实水土保持方案防止塌方,造成水土流失。库区和河道内采矿,按《水法》的条例执行,得到水利部门的审批。

 

 2.3 做好工程后期清理修复工作
  工程建设后期,对于即将蓄水的水库,要做好清库和库区内污染源的清理工作,加强水库淹没区和集水区范围内各种矿洞的封堵工作。对于开挖面、弃渣场的生态修复工作,实施相应的措施,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增加林地面积,改善林种结构,增加土地的使用价值。如果水源条件良好,根据植物生长特性可考虑种植成片林。引水系统施工过程中常常在隧洞进口处设置临时施工设施,在施工完成后,临时设施需拆除,对拆除后的裸地进行平整,覆土后播撒草籽,植草绿化。有调压井的地方,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

  2.4 运行中调整坝址流量

  在提高下游防洪能力的同时,利用水库的调节能力,调整坝址天然流量过程,洪水期蓄水补枯水期用水不足,提高供水保证率,向下游提供环境用水,保证河流出口的断面流量,缓解断水危机,保证坝下必须有最小下泻流量。特别要防止小流域梯级电站中很容易出现的上级电站的尾水全部进入下级电站的引水系统,电站之间首尾相接,河道成为白滩、死滩,河流受到灾难性毁灭的现象。

  2.5 全程环境监测 做到真正环保

  为了动态掌握工程建设和运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必须进行环境监测,提出监测方案,其中包括噪声监测、水质监测、水土流失监测等。监测工作要委托具有相应监测资质的单位承担,按监测方案中的要求由监测方按有关的监测标准实施,重点对库区内的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监测,禁止不加处理、没有达标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

  3 结束语

  总之,农村水电建设的环保工作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对环境变化趋势跟踪分析,作出进一步预测,提出减小不利于环境影响(如废水、废气、废渣、噪声、震动、放射物等)的措施,充分发挥水电站保护生态环境的正面作用,积极地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其他社会方面获得的效益来抵偿带来的有限的负面影响,实现农村水电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工作和生态学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迄今为止,在我国还没有农村水电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学科设置,如何引入国外的先进做法,分享他们已有的成功经验,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我国的具体工作中,补充和加强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不断地将生态学的理念和知识与农村水电的建设结合在一起,指导我们的实践?如何重视和加强小水电在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力量,从而建设环境友好的农村小水电体系,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些问题,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